新郎于景海为新娘周玲亿戴上婚戒。 张武军摄(人民视觉)
王先圆与李玉洁在重症病区。 资料图片
乔璋晓在看护危重症患者。 资料图片
张燕玲给社区留守老人送口罩并教老人佩戴方法。 资料图片
医院举办,防护服是最美的婚纱;
他们跨越多公里,只匆匆一见,便各自奔赴一线,成为抗疫父子兵;
他们相继进入重症病区工作,相信最美的爱情是并肩战斗;
他们每天有繁重的任务,却从不告诉对方,只想让爱的人知道自己一切安好……
在抗疫一线,有不少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危难中展现出的爱情与亲情,格外令人感动。
“把防护服当作婚纱”
2月28日下午17点,医院B3办公区一派忙碌。桌子上摆着鲜花,墙上贴着红色气球,医护人员脚步匆匆……一场“战地婚礼”即将开始。
17点18分,新郎、新娘出场了。这对新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新郎叫于景海,今年25岁,是肝移植监护室护士,新娘叫周玲亿,比新郎小1岁,是消化内科护士。
2月19日,于景海和周玲亿同时成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并且都在ICU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虽然在同一个病区,但两人上班时间很少重合,常常见不了面。
“周玲亿长期在消化内科工作,刚开始我担心她不能适应ICU的护理工作。”于景海说,不过周玲亿的表现让自己刮目相看,“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打针、输液、吸痰等护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两人已相恋5年,原定2月14日领证,2月28日举办婚礼。疫情暴发后,他们果断取消了婚礼。在征得二人同意后,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决定:医院,如期为他们举办婚礼。
没有礼服、婚纱,医疗队的工作服是他们最美的装束。
没有舞台、音乐,在场所有人的哼唱是最真挚的祝福。
于景海手持玫瑰,单膝跪地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接过玫瑰,周玲亿没有犹豫,大声说:“我愿意!”随后,于景海将一个彩带做的戒指戴在新娘手指上。
在婚礼上,新娘父亲要亲手将新娘交给新郎,可是,医院战“疫”前线,周玲亿父亲无法到场。于是,新娘父亲的角色由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总领队、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代理”。在为新人证婚时,张继东这样说道:“把防护服当作婚纱,待到花开登黄鹤楼,再看长江水东流。”
婚礼只有十几分钟,随后,这对新人又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当晚,新娘继续上夜班。
“我们能够在抗疫一线并肩作战,远比一场普通婚礼、一次蜜月更值得铭记一生。”周玲亿说。两人商量好了,等疫情结束了,返回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领结婚证。
“老父亲教育我往前冲”
10多年没跟儿子一起过春节了,今年春节,乔建宁终于见到了儿子。可父子二人只在一起待了3天,就各自返岗了。
乔建宁是河南郑州中原区须水街道付庄村村干部。年,乔建宁的儿子乔璋晓大学毕业后,在辽宁沈阳中国医院做了护士。由于春节时工作忙,乔璋晓10多年一直没能回老家过年。
今年春节,乔建宁夫妻俩决定去沈阳与儿子团聚。正月初二,这是乔建宁到沈阳后的第3天,上午9点多,他接到通知:“为防控疫情,付庄村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24小时内返岗。”于是,当天上午11点多,午饭都没顾上吃,乔建宁夫妻俩就往回赶了。跨越多公里,只匆匆待了3天。
“老父亲已经有36年党龄,平时就教育我,遇到任务往前冲。”乔璋晓说。他给父母塞了些零食、牛奶,让他们路上垫垫肚子。
正月初三凌晨,乔建宁回到了郑州。一返回家,他便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乔建宁每天早8点到晚8点值班,严防严控卡点路口。乔建宁干活很仔细,认真检查村口进出人员,测体温、做登记。
乔建宁回家后第五天,乔璋晓作为辽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奔赴了武汉抗疫一线。就这样,乔建宁与乔璋晓,一北一南,成了抗疫父子兵。
乔璋晓是危重症专科护士,到达武汉后,他和几班同事24小时寸步不离地守着患者。病毒可能无孔不入,工作要精细再精细。“我们每天在病房调试呼吸治疗设备,记录患者状况,喂饭,清理粪便,能想到的活儿都干。”乔璋晓说。
每天忙完后,乔璋晓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