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婚礼 >> 婚礼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本周最佳新片印式英语所有女孩都该看看

来源:婚礼 时间:2023/3/7

写在前面

年的印度电影重新上映内地,时隔11年后看来,它仍然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尽管在当下它的大部分热度可能来自于夸张的台译名(《救救菜英文》)。

如何去评价这部片子?

有我非常喜欢的部分,也有我认为需要大声反驳的部分。

所以老规矩,带着清醒的头脑看吧。

01

印式英语

莎希(希里黛玉饰)是一名喜欢做拉杜球(一种印度食物)的印度家庭主妇,家庭生活也算富足。

莎希的丈夫工作在需要英语交流的公司、女儿与儿子接受的是英语教学,并未学过英语的莎希不免经常受到丈夫和女儿的嘲笑。

发音不标准被哄笑;

帮女儿开家长会被埋怨…

机缘巧合,莎希远在美国的亲属将要举办婚礼,邀请莎希前来美国帮忙准备相关事宜。

而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莎希被迫独自前往美国。

在美国的日子也并不顺利。在一家咖啡馆里,莎希想要点单,却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和店员沟通。

最终,店员咄咄逼人的态度和其他正在排队的路人的抱怨吓得莎希匆忙而逃。

这让莎希再一次体会到“不懂英语”的尴尬处境。

巧合之下,莎希在街上看到了“四星期学会英语”的英语教学班广告。

左思右想之后,莎希掏出了自己带来的所有现金,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加入了这个教学班。(尽管后续被侄女发现,但侄女站在莎希一方)

教学班的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尽管英语说的磕磕绊绊,简单的几个单词却能互通心意。

相较于外界的歧视,这里才是他们自由自在的小天地。

英语不断进步的同时,莎希也逐渐适应美国风格的生活。

她从一位略带些自卑的印度女性,成为一名游走在美国街头的飒爽女性。

盖住纱丽的风衣就是最好证明。

时间来到了四周后,教学班的老师决定为他们布置最后一场期末考试——一次五分钟的演讲。

而期末考试的日子,却恰好定在了莎希亲属婚礼的那天。

考试只需一个小时,莎希和侄女原本计划中间外出一个小时以参加考试。

未曾想准备宴席时,自己的小儿子跑来半路惊吓,自己准备的杜拉球全都撒在了地上。

其他亲属提议说不如现买一份,侄女也暗自劝说还需要时间去参加考试。

可莎希却计划放弃考试,固执地重做所有杜拉球。

最后的惊喜是侄女提前邀请了教学班的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婚礼,婚礼上,亲属们各自起身,用英文表示自己对新人的祝福。

轮到莎希时,莎希阻止了丈夫“抱歉,我的妻子英语不太好”的推辞,站起身,开始了她的期末考试——那场五分钟的演讲。

02

学会自爱,成为自己

先聊聊电影真正的内核——成为自己。

在影片前期,莎希是受尽了家庭带给她的压力。

随叫随到、英语发音不正确要受到嘲笑、被丈夫评价“生来就是为了做杜拉球”…

独自到了美国,本以为可以暂时远离家庭内部的打压,未曾想又要面临社会外界的歧视。

但在莎希被迫去了解新文化、去学习英语的同时,她也遇到了许多幸事。

比如在独自前往美国的飞机上时,邻座贴心帮她索要饮用水,指导她如何在飞机上使用呼唤铃。

当发现飞机娱乐系统只有一部印度影片,其他的都是英语影片时,邻座又好心的帮她当起了人工翻译。

比如莎希第一次乘坐美国地铁,不知道如何刷票进站时,一旁的安保人员及时上前演示如何刷票。

再比如莎希在教学班内遇到的同学与老师,尽管他们的口音晦涩难懂,但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也能被他们组成绘声绘色的故事,道尽人生经历。

人生遇到的他人形形色色,有一部分人,付出最大努力去配合也只能获得对方的冷眼嘲讽;

而有一些人,哪怕只是初次遇见,TA也会尽可能帮助你,每一个细节都让你感到你被尊重、被重视。

正如莎希最后所言:

何必去迎合冷嘲热讽,何必去迎合本就歧视的目光?

你只需要做你自己,自然会有人喜欢你的“自己”。

03

女性主义(?)

聊完值得夸赞的真内核,就该来说说影片诠释最差的假内核。

《印式英语》是一部女性主义片吗?

从预告片来看,是的。

预告片的前半段展示了莎希在家庭中作为妻子、母亲受到的压迫,这是“女性地位低下”在影片中的具体表现。

承接上文曾经提到过的例子,我们再详细聊聊这些压迫是怎么产生的。

当莎希需要独自前往美国时,她询问是否能带小儿子同去,但得到的答案是她必须独自去,原因是:

而当她独自身处美国时,女儿一个电话打来,还没等莎希喜悦的问候,就被女儿的怒气狂轰乱炸了一番。

她顿时哑口无言,等待女儿怒气消去后,平静的道出事实。

莎希用最大的尊重回话,但换来的是女儿自知不占理还要以“不懂英语”为由的嘲讽。

再进一步,当莎希的家人随后齐聚美国时,这种家庭压迫再一次重现。

莎希做的杜拉球被美国的亲属齐齐夸奖时,莎希的丈夫的回应是:

而当他们一家人出去玩时,莎希暂离,小儿子不慎摔倒,手肘和胳膊两个不小的伤口。

当莎希丈夫看到莎希匆忙赶回时,影片几个镜头集中于他愤怒的表情。

尽管这段镜头没有台词,但观众一眼便能猜到他所想的一定是:

“莎希在哪?为什么她不在这里照顾儿子,照顾家人是她应尽的义务!”

随着影片的深入,荧幕前的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莎希在家庭、在社会中没有立身之处的迷茫,也会为她受到的不公待遇而愤怒。

而影片对于“给予女性的家庭压力”这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影片末尾,莎希在婚礼宴席上对新人说的那番话。

简而言之,影片的回答是:面对这些压力,女性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对家庭报以爱和尊重,家庭一定不会辜负你。

我差点气的吐血。

莎希面对的压力从来都是丈夫和子女对她的物化,他们更认为莎希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姆”,应做到随叫随到,照顾家人是她应尽的义务。

但试问丈夫和子女真的知道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在不尊重莎希吗?

他们当然不知道,如果知道这是“不尊重”,他们就不会予以实施。

而他们都不知道何为“爱和尊重”,怎么会知道莎希演讲里暗含的意义,怎么可能修正自己之前的行为?

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案太过理想化、也对女性太过要求化。

外部的压力,解决方案应该着手于外部,而不应该要求女性改变自己的态度。

要求不过是对她们的另一种束缚。

你想让女性从内部改变自己,那你不妨让她们知道:

在成为别人的妻子、母亲之前,你只是你自己。

“服务”不是“义务”。

图/《印式英语》

????各位对影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