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都是忙碌的打工族扎堆结婚的日子。
毕竟,凑齐家人、朋友、同学的日子,真的不好找,尤其是在严格防疫的当下。
朋友圈的婚礼多是精致的婚纱礼服、幸福的合家欢和温馨的场景。
但真的有完美婚礼存在吗?
一起听过来人唠唠自己的经历,不全是甜蜜,但都是经历。
奶茶有点甜:婚礼不是父权与夫权的交接最近参加了一场婚礼,看到新娘新郎分别从礼堂的两边走出来,一起走向舞台中央,双方父母一起上台送上祝福,我突然热泪盈眶。
2年前,我办婚礼的时候,就想取消“交接仪式”,不想被爸爸牵着交到老公手里。
一方面是因为我爸比较严肃,我们关系一般;另外一方面,我又不是物品,凭什么要被交接?
况且,婚礼交接仪式本身也不是中国传统,为什么不能取消?
但在亲戚“不要给家里添堵”的劝解下,我和老公依然保留了交接仪式。
婚礼前排练,司仪对我爸说:“要跟着女儿的脚步走,这样拍照才好看。”
交接时,我爸念着流程台词对我老公说:“我的女儿就交给你了,你要给她下半辈子的幸福。”
现在回想起来,依旧会感到不舒服。
后来看到一种说法:婚礼不是父权与夫权的交接,内心十分认同。
正是由于那份遗憾和不甘在,才会常常羡慕那些双向奔赴的婚礼仪式吧。
Le:婚礼前一天,我发现他出轨了上个月看到一条新闻“女子婚礼前一天出轨被发现,男方离婚获赔5万元。”
这种荒诞的事情落在我身上,却是另一个走向。
婚礼前一天,我们在礼堂彩排,现场投影出了点问题,他和司仪商量怎么解决,我帮他拿着外套检查横幅和海报。
他手机响了两声,我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掏出手机看了一下,结果是一条短信:
“我们还是结束吧,祝新婚快乐!”
我和他是相亲认识的,相恋一年多,最后奉子成婚。出于信任和尊重,我从来没有翻他手机的想法。
看到短信后,我顿时懵了,一边是我以为的美好回忆,一边是孩子、朋友、父母、亲戚几百人的期待,一边是手机里的闹剧,比起结婚,取消婚礼牵扯的事情太复杂。
更多的,是不甘心。
原本的彩排变成了长谈,充满了道歉、忏悔和保证,结束时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的婚礼如期举行,我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般陪着走过场。
现在,我们还是离婚了。
当然,房子、车子、孩子都是我的。
因为血淋淋的证据摆在眼前: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
反派:婚礼并没有结束……已结婚,已办婚礼。
我和老婆一开始都很排斥办婚礼,不想将幸福表演给别人看。但最后还是妥协了,就当给父母尽孝。
只因为父母的亲戚朋友总念叨:“你家儿子结婚了,怎么不请我喝酒啊?”
九年过去了,我对那场婚礼最大的记忆就是“累和吵”。
婚前几个月,双方父母比照着亲戚朋友的各项规格,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了好几轮。
婚礼结束,我们累得动也不想动,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事儿可算圆满结束了。
然而,并没有。
第二天,我和老婆拿出一个小本本,记下谁谁谁送了多少钱,到时候好还回去……
现在还会经常发愁:
这个人要结婚了,我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我结婚的时候还没有认识他,送多少红包合适呢?
人情债,何时了?
海豚:那封信,我们依旧小心珍藏着就个人经验而言:婚礼想要省事,就多花钱;想要省钱,就多花心思。
我坚决拒绝办一场走秀式的婚礼。
婚礼的主角就是新郎和新娘,当然是自己开心最重要,不喜欢的亲戚我一个都没有请,司仪由大学同学担任,我们一起写的逐字稿。
最讨厌传统婚礼的接亲环节,新娘收拾打扮好,安静地坐在床上等待着男方上门来接,感觉就像献祭一样。
两个人结婚只是联姻组成新的家庭,而所谓的接亲充满了女嫁男娶,一个女人离开自己家庭融入另一个家庭的封建味道,所以我直接取消了接亲环节。
举办婚礼时,戒指已经戴在我们手上很长时间了,感觉摘下来再戴上就很多余。
最后,我们将交换戒指环节换为写给对方十年后的一封信,将信和誓言卡一起放到一个密码箱里。
十年后,或者婚后在感情方面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就打开看看。
我的婚礼没有清晨起来上妆,没有好多套衣服换来换去,也没有给双方父母造成离家的哀伤感,整个过程简单而温馨。
幸福的是,十年未到,那封信也没有打开。
莉莉:婚闹是一种病,得治当过几次伴娘,每次都是两天只能睡六七个小时,现在都有点恐婚了。
凌晨三点左右才睡,五点就要起床帮姐妹准备了。
经历过婚闹,虽然不是特别恶俗,依旧有点恶心。
除了新郎的“湿身捆绑”,还上升到了闹公婆,闹伴娘伴郎!
把公公脸上涂上黑灰,再戴上一个扒灰佬的帽子,婆婆头戴一个辣椒做成的牛角,说是寓意公公婆婆要好好对待儿媳,不要有牛脾气。
新郎新娘敬酒时,有桌人将几杯白酒压在红包上,还有一根牙签,两端各有一个玉米粒。
要么伴郎伴娘交杯把酒喝了,要么把玉米粒吃了,不然没有红包。
一堆人开心地看热闹叫好,我们只能选择笑着把酒喝了……
不要拿习俗当幌子!
这种耍流氓式的婚闹陋习是一种病,得治!
晨风:结婚5年后,我扔了婚礼照那一天,作为新娘的我,除了在拍照,就是在为拍照做准备。
化妆——睡裙拍照——迎宾纱拍照——换旗袍敬茶拍照——换回迎宾纱拍照——换主纱仪式——换敬酒服吃饭敬酒。
记得婚纱很沉很不方便,和亲友的交谈都夹杂在拍照过程中。
记得老公在拍照间隙悄悄在我耳边说:摆拍简直就是男人的噩梦。
虽然很累,但最后的婚礼精修图都很漂亮。
可惜的是,婚后的日子越来越琐碎,添置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很少去翻看那些相片。
5年后,那些洗出来精心装裱的婚礼照片在搬家时因为空间不足被我们丢弃了,但在电子相册里依旧可以看到电子版。
所以,如果很介意拍照的新人,可以和摄像师强调一下少一点摆拍,只专心做好记录就好。
婚礼照片的确会将瞬间变成永恒,将逐渐褪色的记忆鲜活地保存下来。
但我现在觉得,比起记录仪式,感受仪式更重要。
娃哈哈:幸福来临的时候,只会记得笑。我和老公当年都认同婚礼不是必须要办,但需要一个仪式告知双方亲友,那是必要的礼数。
最终,婚礼是在老公老家举行的,当地比较保守,那是一场很普通很传统的婚礼。
还记得婆婆端给我一碗没煮熟的水饺,周围人一起起哄:“生不生?”
当时的我内心无比尴尬,但也只是用眼角瞥了一眼老公,礼貌地回了一句“生。”
内心却很鄙夷:“我又不是生育机器!”
婚后,我经常会拿当时的场景调侃老公,但婚礼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些不被外人注意的小细节。
婚礼间歇,他会悄悄捏捏我的手,问我累不累。
好不容易有个十分钟空闲,他会脱掉我的高跟鞋,帮我揉揉脚。
顿时觉得那一幕比宣誓时更温暖。
其实,即便听再多的婚礼故事,也很难取得婚姻的《圣经》,因为婚姻需要时间去经营。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内心很感动:
婚后那些幸福地冒泡的日子,都是一些小日常。比如他逛菜市场回来,给我带朵小花花;比如他哪天早点下班,回来陪我吃个晚饭散个步;比如雨天我不好打车,他骑个小摩托送我上班。
婚礼的仪式很重要,但比仪式更重要的,是婚姻,是细碎的日常,是细水长流的感情。
猜你想读
作者泛舟编辑
许凉凉、阳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