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港人承袭了岭南文化并加以发扬,衍生出具本地特色的习俗及生活方式,代代相传。
图片
当中,南音、天后诞、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戏棚搭建技艺等20项急需保存的项目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你知道吗?香港还有10项高文化价值活动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0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
图片
大概在康熙复界以后,麒麟舞随原居民于粤、贑客家人南迁到香港,植根香港逾三百年。香港客家分布在港九新界各村落,但麒麟舞以西贡坑口较为著名。
图片
这里的“坑口”,不仅是坑口村,还包括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等十八条乡村组成的地域。
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二百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以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在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新屋入伙、迎宾、太平清醮、神诞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
图片
自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后,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极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于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9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图片
道家的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在香港已发展多年,而蓬瀛仙馆传承的道教音乐,可说是香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科仪音乐在香港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发展出具本地特色的传统,如科仪演唱的经韵腔调受粤曲、粤剧、广东小曲及儒、释等宗教音乐的影响。
全真道堂科仪音乐于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8古琴艺术(斲琴技艺)
琴艺术包括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斲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
图片
本港的斲琴技艺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镜,20世纪50年代他将斲琴技艺传予“蔡福记”乐器厂少东蔡昌寿,徐氏斲琴一脉,从此植根于香港。
图片
蔡昌寿开办斲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本港琴人,使斲琴传统手工艺在本港得以传承。
古琴艺术(斲琴技艺)于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07黄大仙信俗
因应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年2月1日公布,年三十晚“头炷香”活动不能开放给公众参与,这是99年来首次。
图片
黄大仙祠年三十晚香港市民抢上“头炷香”,寓意新年事事顺利。当中,有人拿着大小不一的香支和风车,希望为新一年“转个好运”。
由于据说黄大仙的签文十分灵验,平日,有许多善信都远道而来一求指点迷津。
图片
游人可于正殿旁取得签筒,内有一百根竹枝,每问一事,以摇签筒直至其中一竹签跌出为止,看其数字作取签纸,签纸上之经文即为大仙回应。
图片
顺带一提,黄大仙祠是香港现时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凑巧的话,说不定可以一睹道教婚礼的过程。
黄大仙信俗初起于浙江金华地区,明清之际传入岭南,于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6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图片
香港的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
每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图片
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包括鬼门关、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
图片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5长洲太平清醮
图片
长洲是香港的一个岛屿,相传清末曾发生瘟疫,其后瘟疫解除,居民便以打醮答谢神恩并祈求平安。
图片
长洲太平清醮通常为期三天,正醮日定于农历四月初八。
节庆期间,除了酬神祭幽仪式、舞龙舞狮锣鼓喧天,还有多项传统民俗工艺,如纸扎神像、包山及平安包制作。
图片
加上舞福佬麒麟、大锣鼓、道教音乐等民间表演艺术,充分展现节庆氛围。
图片
小朋友参加飘色巡游
图片
“抢包山”活动
不仅长洲岛上居民全情参与,更是香港每年一度丰富多彩的盛事。
长洲太平清醮于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4大坑舞火龙
图片
大坑本来是一条客家村,据传于年,大坑曾发生瘟疫,为消灾灭瘟,村民扎作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游行,以及燃烧爆竹,之后,瘟疫果然停止。
图片
此后,村民每年都进行三天的舞火龙活动,以保大坑合境平安。
大坑舞火龙于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3大澳龙舟游涌
图片
每年端午节,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均举办传统“龙舟游涌”宗教活动。
图片
三个行会成员于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并于翌日端午节进行游神活动。
仪式活动过后,会把小神像送返各庙宇。
图片
这项独特的祭祀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一百年。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于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2凉茶
图片
凉茶是流行于岭南地区的一种饮料,以特定的中草药烹煮而成。在岭南地区地湿水温的气候环境中,成为大众袪湿降火、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
凉茶在香港已有百余年历史,初期凉茶店以家庭作业模式为主,只卖凉茶。至年代,凉茶店大多设有唱机和电视机以吸引顾客,一时成为巿民大众消遣娱乐的地方。
图片
凉茶业于年代开始式微,凉茶店致力转型,推出便携式包装凉茶、颗粒冲剂,并大量生产和推广,衍生出新式的凉茶产业。凉茶至今仍是香港巿民经常饮用的饮品。
图片
凉茶于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01粤剧
图片
笃笃笃笃,撑!粤剧的锣鼓声可谓陪伴不少香港人成长,很多本地人小时候都曾经在电视前跟着名伶哼歌,或伴随长辈到戏棚看戏。
图片
除了单纯的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神功戏」,更甚具社会及文化价值。
年代落成的油麻地戏院,是香港市区唯一仍然屹立的战前戏院建筑,于年结束营业。年,油麻地戏院被活化改建成剧场,专注推广粤剧,延续油麻地赏戏、唱戏的地道文化。
图片
粤剧于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传承香港非物质遗传文化,并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新的兼容立场和视野,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新的历史任务。未来,香港如何使岭南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拭目以待。
你对香港传统文化活动有什么印象?
欢迎留言区聊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72.html